我姓曾 是什么意思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央视“走基层”栏目一记者随机采访一民工,问“你幸福吗”?(谐音“你姓福吗”}该民工回答:“我姓曾”。看似答非所问,实际暗含生活不幸福,不想回答记者提问。
睿智的回答:我姓曾的潜台词是,我姓曾——不姓福(不幸福)。
如何解读“您幸福吗?我姓曾”
这位曾姓民工与记者对话做出的答非所问的回答,笔者理解有三个意思:第一,不知道怎么回答。当记者提问时,他首先推脱了一番:“我是外地打工的不要问我。”但记者却继续追问,他觉得不回答不好,回答又不知道该怎么回答,索性随便回答一句敷衍过去。第二,不愿意回答。城市里的民工,大多有一种被遗忘的感觉,自卑心理在很多民工身上不同程度存在,他们对地位比自己高、穿着很光鲜的陌生的人,特别是背着“长枪短炮”的记者,有一种天然的“不敢靠近”的感觉,因此不愿意回答记者的问话。第三,不敢回答。幸福是什么,一千个人心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害怕回答不好让人笑话,尤其面对的是记者,回答的内容是要上电视呢!
对于这段对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人从幸福感方面进行解读,有人从记者的提问技巧方面进行解读,也有人从央视敢于坚持新闻的真实性方面进行解读,笔者对这些观点都很赞同。然而,笔者想表达的意思是,随着城镇化尤其是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如何让“农村人”真正融入城市,成为一名“城市人”,让他们和“城市人”一样,拥有平等的话语权、对话权、人身权、人格权等基本权利,从心理上、灵魂深处打消城乡差别、身份差别、地域歧视和户籍歧视等,才是最为关键的问题。倘若这位曾姓民工敢于从心里与记者“平起平坐”,或许就不会出现“您幸福吗?我姓曾”这种答非所问的对话
“你幸福吗?我姓曾”里透出的无奈
近两年,关于幸福的话题越来越多的被提及,不断涌现的幸福感调查和城市幸福排行榜不但让民众在茶余饭后有了谈资,更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人们关于幸福的思考。不过很不幸,每次这些所谓的调查和排行榜要么故弄玄虚、缺乏现实意义;要么脱离社会实际,与老百姓的切身感受反差较大。几乎每次一出来网友就会惊呼“被幸福了”,也有网友表示:“采访的是官员吧,幸福的是他们。”
例如前不久刚发布的城市幸福排行榜就引起较大争议。幸福感排名前十的城市是:拉萨、太原、合肥、天津、长沙、呼和浩特、石家庄、济南、银川、重庆;拉萨连续6年位列居民幸福感前三名。很不幸,笔者生活的北京并没有进入前十,不过笔者很想问问生活在上述城市的人们:你的幸福感从何而来?至少在高房价、看病贵、上学难的当下,笔者并未感到幸福。
幸福的定义有千百种,幸福可以是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饥饿时一饭之哺、伤痛时一剂良药;也可以是孔子的尊礼崇德,柏拉图的“理想国”,康有为的大同社会。就如卢梭所言:“追求幸福乃是人类活动的唯一动力。”幸福是一个多元的概念,是人的灵魂与外在世界契合程度的度量。按国际通用测量法,幸福的指标包括:生存状况、生活质量、心理调适、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
这让笔者想起一段经典台词:“我饿了,看见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也许幸福都是比较出来的,但笔者以为,幸福更多的来源于自己内心的满足和自信,欲望越多就越感受不到幸福,就如央视的这次调查显示,年收入5万以下的人相较于年收入10万以上的人更能感觉到幸福。
幸福体验对于每个人而言,是具体的、专有的,而个人也很难影响和改变外界环境。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也许“幸福”的标准就是能够为民众提供广阔的自由发展空间、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以及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幸福需求。一个运行良好的社会,一定是经济社会发展与民众幸福的提升并行不悖、平衡发展的社会,如果一个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持续下滑,这个社会发展就可能失衡,就可能引发社会动荡,阻碍经济发展。
关于幸福的调查已经进行过很多次,每次的结果都会令人失望。中国人为什么会越来越不幸福?也许一组数据会让你找到答案:中国抑郁症患者达2600万、9成大学生陷入就业迷茫、7成公众担心药品安全、8成家庭付不起子女学费、7亿多人受到职业伤害、47%母亲无力养育孩子、70%上班族工作不和谐、7成知识分子走在“过劳死”边缘……经济增速的“牛市”带来的却是人民幸福指数的“熊市”:住房、医疗、教育的新“三座大山”让人无法喘息;贫富差距、权贵横行、信仰缺失让社会道德沦丧;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社保缺位让民众面临生存危机……发展的阵痛长久无法消除,最终将长成毒瘤带来巨大隐患。
欣慰的是,近年来社会关于幸福的讨论越来越多,而执政阶层也开始重视民众的“幸福感”,2012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引发了全社会的强烈共鸣,也带来了对幸福图景的再次审视。幸福或有开始,但难言结束,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关于“幸福”的讨论、思考与追求仍会继续
新闻观点
好多人说,看了这段视频,第一次感受到电视新闻给他们带来的欢乐。虽然这则幸福采访,记者明显经验不足,提问大得吓死人,可是呢,能让“我姓曾”的段子出现在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电视新闻上,也是过去从未有过之事。笑归笑,明月千里,天涯此时,今天是中秋节,无论“曾幸福”大叔现在哪儿,我们都祝你有朝一日“真幸福”,也寄望电视台能重访“曾幸福”大叔,让他把未及说完的人生故事说完
当采访到曾师傅时,视屏中大家可以看到第一句就是,曾师傅说:“我是务工人员,你不要问我"本人做了点小小推测:
1)按照逻辑来说,别人都没问你什么事,你就说不要问我,这好像不合符逻辑吧。
2)画面中明显曾师傅是坐在户外,旁边有很多人,你说一个记者去采访人,看见一群人,不会只问曾师傅一个人吧,一般情况都是要问上几个,这也是记者职业的习惯,多点答案,多点素材,也便于新闻后期制作,这曾师傅很可能就是本问人中间的某一个人,所以事情也许是这样的:曾师傅不是第一个被记者问的,他看到记者问前面几个人幸福吗?他估计记者待会过来问自己同样的问题,所以当记者真正过来问他时,他显得很不赖烦“我是务工人员,你不要问我”,作为推迟!直接把记者的问题堵住,意思是外出务工人员,那有幸福可谈,务工人员就不在这个问题的对象之列,问我们不是在取笑我吗?然而记者又继续问,曾师傅只能用冷幽默方式回答,我姓曾!(我又做了个假想,要是曾师傅是外表看起来比较有知识的那种人,用同样的回答方式,大家也许就不会真正认为回答是文不对题,其实我本人就是农民出身,经常接触农民,农民的幽默感是很丰富的,大家不要以貌取人,如果真的这么认为曾师傅的回答是文不对题,那就。。。。)
央视“走基层”栏目一记者随机采访一民工,问“你幸福吗”?该民工回答:“我姓曾”。实际暗示着:曾经幸福过!!!生活越来越不幸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