瞒报灾情,造成严重后果的姚恕,最后是什么结局?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是一奶同胞的兄弟,他们的母亲是昭宪太后杜氏。昭宪太后有五个兄弟,分别是:老大杜审琦,老二杜审玉,老三杜审琼,老四杜审肇,老五杜审进。
赵匡胤当皇帝之后,杜家五兄弟就是如假包换的国舅爷。按照礼制,国舅必须封官拜爵。杜审肇身为皇帝的亲娘舅,被赵匡胤加封为右骁卫上将军。右骁卫上将军的官职虽然看起来高端大气上档次,但是没有实权,只是荣誉职位而已。
杜审肇长期担任虚职,就想弄个实权官当一当。赵匡胤满足舅舅的愿望,封杜审肇为澶州知府。赵匡胤知道舅舅不是当官的材料,还派姚恕为通判,去辅助舅舅处理政务。杜审肇能力不行,澶州事务基本上是姚恕说了算。
杜审肇本来想去澶州过把瘾就退休,没想到摊上大事了。黄河澶州段发生了大水,杜审肇没有经历过这种大场面,就让姚恕全权处理防洪事宜。姚恕对灾情不重视,认为澶州完全有能力挡住黄河大水,就没有将灾情上报朝廷。
雨越下越大,黄河水越涨越高,最后是冲破河堤。决堤的黄河水一泻千里,下游的州县没有收到预警警报,没有准备好防灾措施,结果成了重灾区。
黄河水一发不可收拾,导致下游州县民泽其鱼。遭受重大损失的下游州县,纷纷具折进京。赵匡胤接到求援奏章之后,马上就龙颜大怒。
赵匡胤下诏彻查澶州官吏瞒报灾情,贻误救灾战机的事情。朝廷的钦差到了澶州,杜审肇把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了姚恕。
朝廷的钦差也知道,皇帝的亲娘舅杀不得,只能让姚恕把这口黑锅背起来。朝廷的钦差,很快就把澶州的事情调查清楚了。钦差的论调:“姚恕瞒报灾情,导致贻误救灾时机。杜审肇督下不严,负有很大的责任。”
赵匡胤接到了钦差的奏报,马上和宰相赵普等人讨论处理杜审肇和姚恕的问题。君臣经过一番合计之后,首先公布对杜审肇的处理的方案:“免官归私第。”
从那以后,杜审肇的仕途就彻底完蛋了。杜审肇在此后的日子里,只能退休吃太平俸禄。赵匡胤虽然免了舅舅的官,但是“令致仕,特以潍州刺史月奉优给之。”
出了这么大的事情,淹死了那么多百姓,不杀大官肯定无法平息民愤。赵匡胤不能杀亲娘舅,只能拿姚恕开刀问斩了。宋太祖“怒其不及时上言,遣使案鞫,遂论恕弃市。”
经常看古装剧的网友,肯定对“秋决”不陌生。古代的死刑犯,除了谋反等大罪之外,原则上要等到秋天才能开刀问斩。
姚恕被判死刑的时候,是开宝四年十一月。按照正常的程序,姚恕应该要等到开宝五年秋天才能问斩。有将近一年的时间斡旋,姚恕未必会死。
问题的关键是,赵匡胤想借姚恕的人头,去平息灾民们的愤怒。宋太祖不想等到来年秋天,而是下诏:“斩,投其尸于河”。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子要姚恕冬天死,姚恕就活不到来年秋天。有司衙门按照皇帝的旨意,让姚恕穿上官服,把他押到黄河岸边。
历史上被斩首的官员很多,穿着官服斩首的官员,还真的是没几个。宋太祖让姚恕穿上官服斩首,就是要用姚恕的人头祭河神。
可怜的姚恕,穿着官服被刽子手砍了一刀。姚恕人头落地之后,尸体被扔到黄河里面祭河神。
姚恕被斩首祭河神,已经是够可怜的了。这还不算完,他还被写进《宋史》,成了瞒报灾情贻误救灾的反面典型。
饱受水灾摧残的大宋子民,目睹姚恕被斩首祭河的场景,发出了雷鸣般的喝彩声。历史上像姚恕这样的事例,可谓是不胜枚举。
古代的时候,无论是哪个朝代,出现了瞒报灾情贻误救灾的情况,皇帝肯定要杀应该担责的官员。皇帝这样做,主要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给受灾的子民一个交代,平息汹涌的民愤。
另一个目的,是警告各级官吏。皇帝的潜台词就是:“出了灾情要及时上报,不许瞒报贻误战机。如果有瞒报灾情造成严重后果者,朕定斩不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