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大叔点评《移动医疗“剩者为王”之:春雨医生》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作为移动医疗医患端的霸主之一,中国移动医疗行业当之无愧的开创者,张锐和他的春雨医生,会永远被铭记于行业的里程碑里!
事实上从2015年移动医疗的低谷期开始,春雨也陷入了不断的被质疑和挑战中。
问题的核心是老三样:有没有效?
安不安全?赚不赚钱?
懒大叔说:三个老问题的提出其实很多是站在一个传统诊室问诊的角度提出的,人们对于一个新生事物的观察往往会选择一个既有的传统事物进行挂靠,比如当年的汽车初现的时候曾被称为“自动马车”,对于轻问诊的质疑也情有可原,毕竟这么个新生事物需要一个快速为人们所认知的具象,但是这仅仅是作为描述一个概念的快速手段,如果人们对于该新生事物的深层次认知依然从这个具象出发的话,那么必然会偏离新生事物原有的面目,依然回归老事物。
佛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各位看官切莫着相啊!
2016年10月,张锐大哥的意外去世,似乎使上述争论和质疑达到了顶峰。
转眼间一年逝去,历经劫难的春雨医生,我们的老班长,现在过得怎么样?
张锐的遗产
Dr.2认为:春雨真正资产是建立了整个移动医疗轻问诊的品牌认知和行业标准,给全民做了一次全面的移动医疗应用普及,因此春雨后续的引流与获客成本非常低。
这样他聚合了大批最活跃的医生和海量活跃用户,形成真正的双向平台,而不是像某些公司完全靠钱去堆,规模不经济。
同样Dr.2认为:一直所谓被内部和外部人批判的轻问诊,才是春雨真正的最大的资产,而不是赋能医院之类挺扯的东西。
因为公立医院很难收钱也赋不了啥,过多赋能民营医院长远来看会严重降低品牌价值,部分失去平台中立性并产生副作用。
其实真正的核心还是瘦身控制成本,紧抓轻问诊这个巨大的流量池不断转化价值。
随着用户行为和付费习惯养成之后,市场容量事实上已经越来越大。
连之前天天四处演讲号称“移动医疗移不动”,总是举例头疼怎么办,看不上轻问诊这个那个的天天,也积极投入到轻问诊中,并且获得过亿流水,尝到了巨大的甜头,其产品形态大部分只是跟随春雨而已。
懒大叔说:春雨和好大夫是目前为止行业内最大规模的两个通用问诊平台,各自主要出发点并不相同,好大夫认为医疗闭环中医生不可替代,因此一切产品设计会从医生需求出发,包括设置第三方电话平台进行预约、限制患者免费交流提问回合等,而春雨则认为医疗生态中患者才是发起者,所以产品设计会围绕患者居多,本大叔当年初用春雨时因为严重适应不了患者一次问诊可以在48小时内不限制提问次数的规则而三卸三装春雨医生端,不过后来想通了,正因为定义问诊是一种知识服务,所以能够向患者收费,患者必然会利用平台的规则而不断提问,这就要看接招的医生是否具备圆满结束患者疑问的服务能力了。
本大叔早就说过,在现而今这样迭代的时代,任何同类软件或硬件无论其一开始着重哪个设计如何,到最后必然在市场中会逐渐趋同,目前春雨和好大夫在问诊的流程设置方面越来越相像了。
行业在发展,很多人都在刻舟求剑地臆测市场还和从前一样,其实就像从前没有共享单车的时候也没人想到会有这么大市场,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个公司或者医疗机构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在巨大人口基数与多样化需求面前,任何看起来很小的产品与服务,都可能成为一片蓝海,而且成加速度上升!
在震惊于张锐突然离开的同时,很多人并不知道,他在离开之前,给春雨医生留下了三个关键词:开放平台,竞质排名,人工智能。
正是这三个词,“立足线上,布局未来”,我认为是一个相当了不起的战略,扬长避短!
相比那一窝蜂的移动医疗人为了迎合资本去开诊所的时候,锐哥非常冷静和有远见!
开放平台是第一个关键词。
张锐在去世前2月,做了一场“在线问诊开放平台”发布会,并提出了“开放、联结、共赢”的slogan。
他为“风停了,猪怎么办?”
的问题,找到了一个答案。
在张锐看来,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期在2015年已经结束,此后不管是新的APP还是原有的APP,获客成本都将大幅上升。
解决的方案也很简单,就是“开放平台”——用服务能力换流量,实现多方共赢,并解决了场景化获客的难题。
春雨医生平台的数据显示,在线问诊开放平台上线以来,已累计接入搜索平台、硬件厂商、保险公司、医药电商、垂直平台等企业共计已达383家,其中不乏百度、华为等大客户。
开放平台带给春雨医生不仅仅是流量,实际上也形成了一个初具雏形的上下游产业合作链。
目前,春雨医生有30%左右的流量,来自于开放平台。
懒大叔说:春雨的开放策略确实为春雨赢得了目前移动医疗领域可以算第一位的患者流量。
从本大叔的春雨诊所接诊数目来看,基本流量大约是好大夫的1.5倍左右,要知道春雨上面本大叔纯属守株待兔,并不会主动向患者推荐本大叔的诊室,但是好大夫却是需要本大叔发放诊后报道二维码给患者拉他们上线的,而且好大夫曾经有一个阶段是通过中国互联网的第一搜索入口——百度来进行患者问诊导流的。
张锐的第二大遗产是“竞质排名”。
他富有远见地作出论断:实体医疗,尤其是处于买方市场的社会办医机构将越来越倚重于互联网获客,而互联网获客要避免魏则西式的悲剧,就要有新的游戏规则,他把这套规则叫做“竞质排名”:
“我们希望在互联网上建立一套新的基于数据的甚至是基于实时数据的竞质排名机制,不是竞价排名,是哪个办医机构的学术水平高、医疗能力强、服务精神好,我们把患者推到哪里去。
这套竞质排名机制将成为未来五年内最重要的社会办医获客来源,谁掌握了未来的竞质排名机制,谁将能够破解“魏则西式”的难题。”
互联网为社会办医提供资源这件事情是大势所趋,未来大众生病第一个反应可能不是去医院,而是使用类似春雨医生这样的移动医疗服务。
一年过去了,事实证明,手机已经成为很多中青年人群就医搜索与影响决策的第一入口!
张锐的观点,其实在业界反响很大,现在无论是好大夫优选,微医优选还是我司医库的基于同行评议的良医榜,都是从不同角度往这个方向发力,而春雨医生的推荐引擎与内部评议和患者点评的量化分析,都不断趋于更高效与完善!
懒大叔说:在本大叔使用春雨医生的过程中,一开始因为从传统医生角度极其反感这种所谓的“竞质排名”,对于由患者来为接诊医生打分评价很厌恶,不过后来逐渐适应了这种丛林法则,毕竟问诊服务是收费的,因为服务不到位而导致患者打分下降,自身的推荐排名必然落后于同行,每月问诊收入也会因此而下降,不看僧面看钱面,为了自身的经济收入也需要着实改进问诊服务的质量。
个人体会这种质量并不是有关医疗的正确性问题,而是关于能否把握患者问诊心理的软实力,患者回来选择轻问诊无非三大主因——不知道、不清楚、不相信,不知道病得如何,不清楚药该怎么吃,不相信线下医生的说法,那么就需要线上医生把握住这三大主因,有意引导、善意提醒、立意辅助,这样才能抓住患者花了钱觉得花得值得心理。
张锐的第三大遗产是“人工智能”。这又是一个他早早进入而如今大热的领域。
相比如今在医学影像等领域扎堆出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项目,张锐对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体系的看法,要广阔得多,因为所有的人工智能算法与深度学习模型其实都需要高质量的连续型海量数据做基础!
春雨医生也是在这种理念下,2015年即和中国科学院等共建了健康大数据实验室。
这个实验室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构建线上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和“实时健康预警系统”。
现在,线上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已经全面让整个医患服务上了一个大台阶。
春雨医生统计数据显示,在患者端,系统确保患者能在3分钟内得到合理分诊和及时接诊;在医生端,人工智能辅诊系统的医生主动使用率达78%,提及“耐心细致”医生好评增加23%,成为提升质量和效率的有效工具。
懒大叔说:对于人工智能的快速到来本大叔并不意外,而且目前几乎所有人工智能医疗项目都选择辅助诊疗的作用,也听了一些关于AI的分享,不过本大叔一直觉得AI的真正用途还是在患者方,并非目前过渡状态的医院、药企等,我们期待一个碾压人类所有医疗智能的超级AI来终止“行不行、对不对”的争论。
春雨的现在
张锐大哥是个了不起的人,也把全部身心贡献给了春雨,哪怕在身后也进行了最后的助推!
数据统计显示,张锐去世后的三天,春雨医生平台的问诊量、付费量、付费率等核心经营指标,都出现了短期的爆炸性增长。
但我们都非常高兴地看到,张锐离开时留下的数据标杆,在春雨苦练内功,扎实进取的这一年里,已经被超越了!
换句话说,整个春雨的业务与转化率较之前的最高峰也已经上了一个台阶!
经过团队近1年的努力,包括推出急诊、升舱、极速电话等更加个性化、场景化的在线问诊服务,线上业务的成熟度和转化率都大幅上升。
懒大叔说:无论什么新生事物,还是不要总以一种老眼镜去观察,君子要有容人之量,海阔天空,江湖道远,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懒道人
作者介绍:
作者Dr.2:涂宏钢,江湖人称Dr.2,MediCool医库董事长,自由撰稿人,多家机构行业研究员,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皮肤科,获硕士学位,国家公派留学访问学者;
拥有 7 年一线临床工作经验和10年的医药生物的从业经验,是一名医疗行业老兵。
点评人懒大叔:吴晞,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内分泌与代谢科副主任医师;
上海医科大学医学博士,上海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疑难病学组成员,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青年委员,喜欢懒大叔的点评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懒道人。